最近,新浪科技推出了《互联网盛夏寒流来袭》的专栏,对涉足SP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分析了可能遭遇寒流、针对国内WEB2.0概念退热、网络游戏产业走低、“中国概念”股票增长放缓等行业近期的热点,笔者以为国内互联网行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风光,而是暗藏危机,波多浪淘?是否可以作为提醒互联网企业在第二个冬天到来前,为再次渡过严冬做准备?(http://tech.sina.com.cn/focus/net_cold06/index.shtml)
调整与博弈
1.未来三年中国移动增值产业进入调整期 回首2004年,中国互联网实验室就提出了关于中国移动增值产业发展的“三年理论”:即中国移动增值产业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:“3年(2000-2002年)尝试摸索的初级阶段”、“3年(2003-2005年)狂热追逐的成长阶段”和“3年(2006-2008年)艰难痛楚的调整阶段”。 历时三年的探索与积累,以及短暂的调整,中国移动增值产业在2003年进入3年高速增长期,其中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体市场规模快速扩大,移动网络技术日益成熟,新的市场参与者大量增加,SP业务竞争加剧,淘汰率提高,用户逐渐走向成熟,移动增值服务的优势开始展示。从2005年底开始,中国移动增值产业不成熟、不规范、缺乏创新、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日益尖锐,产业发展出现瓶颈,到2006年7月随着中移动“11条军规”出台,整个行业正式进入“3年艰难痛楚的调整阶段”,然后才能开始长期的回归理性的良性发展阶段。 可见,虽然目前移动增值行业的震荡主要源于政策监管的加大,但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。而笔者也相信中国移动增值行业不会就此“没落”,SP们只要在业务模式、产品、服务技术创新上下力气一定能继续获得发展机会。最近,也不断听到很多SP在做战略收缩的同时,在积极准备做行业内的整合。也许动荡中正孕育着新的生机。
2.互联网第二个冬天并不遥远???
虽然移动增值业务与互联网间的关系不大,但在中国的产业环境下两者却被结合在一起。在整个移动增值行业的震荡,对互联网产业产生一定影响也是正常的。从新浪、搜狐、TOM的股价波动可窥其一斑。 但互联网的冬天并不是移动增值的“寒流”引发的,而源于互联网自身发展中的诸多问题。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本身在发展上没有太多的区别,虽然在模式上还在摸索其特色,但互联网的新兴毕竟给行业带来了新鲜的气息,突显了个体在互联网中的作用,也强化了互联网的个性化、多样化和智能化,并掀起了互联网的又一次浪潮,WEB2.0是一个工具?一种思路?还是?从概念到应用,短时间内显然难以点石成金。冷眼看现在的互联网尚存几许泡沫:投机太多,实干太少?概念太多,服务太少?抄袭太多,创新太少?人气难以转化为盈利,独立成长能力差?将未来可拓展的空间到底在哪?有无可参考的?以上这些是否是影响或削弱了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呢?当新兴互联网企业,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免疫力在哪?发展后劲在哪里?寒冬再来时,如何抵御寒流?成为时下众所关心的…… 任正非在华为高歌猛进之际喊出“华为的冬天一定会到来”,让华为不仅度过了冬天,还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。现在有人喊出“互联网盛夏寒流论”,危言耸听?还是镜子可鉴?是互联网企业、互联网人自己警惕起来,还是需要外部的帮助?靠自己勤练内功,有可能促使互联网产业在春天、夏天、秋天,冬天良性发展。 |